后疫情时代的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新趋势、新变局与新思路_瑞科翻译公司
1
2
3
4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公司团队
网站公告
翻译资讯
专业词汇
行业规范
质量保证
合作流程
隐私保密
实习基地
常见问题
公司信息
组织结构
服务流程
人才招聘
联系信息
  翻译语种(笔译)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日语翻译  法语翻译
  韩语翻译  俄语翻译
  英语口译  德语口译
  日语口译  法语口译
  韩语口译  俄语口译
  泰语翻译  越南语翻译
  意大利翻译  西班牙翻译
  葡萄牙翻译  印度语翻译
  马来语翻译  波斯语翻译
  冰岛语翻译  老挝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荷兰语翻译  藏族语翻译
  挪威语翻译  蒙古语翻译
  拉丁语翻译  捷克语翻译
  缅甸语翻译  印尼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匈牙利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乌克兰语翻译
  芬兰语翻译  土耳其语翻译
更多翻译语种
     首页 >>  关于我们>>  翻译资讯
 


后疫情时代的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新趋势、新变局与新思路

发布者:上海翻译公司     发布时间:2021-02-23

  摘要: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需要革新传统的、刚性的、守旧的习惯思维和工业化教育思维模式,充分树立分工合作、开放共享的翻译教育互联网思维、不断深化技术赋能意识和学科融合理念;同时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全面推进翻译专业在线数字教育、充分对接职业化与市场化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构建翻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翻译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


  新冠肺炎是人类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危机。它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健康危机,也必将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极具破坏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然而,这种“创造性破坏”也必然会为各行各业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后疫情时代,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数字教育模式正在成为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当下共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战略性技术创新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计、推进在线数字教学,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有论者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继必要的教育、制度化教育、世俗化、大众化教育之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将成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内容。(Seldon & Abidoye, 2018: 1)在技术赋能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后疫情时代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线教育”“数字教育”和“智能教育”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教育生态的新特点与新话语。“数字化转型”和“学习方式变革”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世界性话题。有学者也指出:人类正在进入继中世纪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之后的第四代大学,即“在线和数字大学”的新阶段。(Strielkowski,2020)在“创新驱动”和“智能引领”的全球化时代,尤其在遭遇新冠疫情之后,古典教育学正在遭遇这种“在线数字教育范式”的挑战。不言而喻,这种新的教育范式以现代教学技术、信息化手段和网络化的学习模式为其基本特征。(Hufford, 2012:190)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与学科专业的交互融合,将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上述新趋势和新变局,翻译专业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恪守翻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则需要创新翻译教育教学理念和翻译人才培养思路。


  一、翻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新冠疫情在打乱了常规的教学秩序之余,也为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流行病带来的系列后遗症提供了历史机遇并积累了现实经验。在线数字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也从之前的边缘地带进入公众视野。理解取代质疑不说,变革传统教育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已达成新的社会共识。高等教育界对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以及教学信息化的方向、路径、方法的探讨与重视与日俱增,对教育技术学科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反思也日趋热烈。

  翻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课程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应对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对于翻译教育面临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克罗宁指出:“翻译正处于一个革命性的剧变期。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对于翻译的影响是持久、广泛而深刻的。从在线自动翻译服务,到众包翻译的兴起,再到智能手机上翻译应用程序的激增,翻译革命无处不在。对于人类语言、文化和社会而言,这种革命是根本性的,也是意义深远的。信息时代即是翻译的时代,这就迫切需要人们要用新的方式来探讨和思考翻译,尤其需要全面考察数字化领域的剧变”。(Cronin, 2013:扉页)从他的观察与论述中,我们可以轻松提炼出一组与当下和未来翻译教育高度关联的核心术语:“数字”“技术”“在线”“智能”“剧变”“革命”。它们共同形塑了未来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的样貌和性状。

  除了这里的“数字化”与“技术化”以及由它们所推动的“在线”和“智能”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教育的“职业化”与“市场化”特征也日趋明显。不仅翻译专业教学强调“职业化”与“市场化”的培养,我国的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职业化”与“市场化”的特点。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与工具研发、术语管理等语言资产管理、全球化与本地化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翻译教学培训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进入快车道。(黄友义,2017:1)在翻译教育领域,人们从BTI和MTI培养院校的庞大阵容便可轻松感受到这种变化与需求。

  在此背景下,职业翻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毫无疑问,职业翻译教育需要考虑具体的翻译工作岗位,分析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朱一凡、管新潮 ,2019:39)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与“技术化”的特点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职业翻译教育领域。有学者观察说:“计算机化的语料库对翻译培训和翻译理论的巨大影响正在慢慢渗透到职业翻译领域,其中翻译记忆库受到青睐;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另一类技术发展,即翻译的众包模式及其对于非职业用户群体的翻译质量评估(其中不乏脸书、领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的例子),已经吸引了包括翻译学者和行业专家的关注”。(Jiménez-Crespo, 2013?: 24)基于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在线数字翻译教育势必会成为未来翻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这种在线数字翻译教育模式无疑更会成为翻译教育的新常态。如此一来,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自然要面对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他还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 2018:10)。因此,只有正视翻译教育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特征,积极地应变和求变,才能应对翻译教育和语言服务行业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二、翻译专业教学管理的新变局

  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有诸多工业时代的印记,因而比较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管理。例如要求教学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师需要统一进度、集中授课。教学评价则要求使用同一张试卷进行标准化考核等等。整个教学管理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刚性的、缺乏灵活性的。(王竹立,2020:17)这种工业时代的教育思维,显然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后疫情时代在线数字教育开放共享的教育特点。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与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不同,在线数字教育有“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去专有化”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学习行为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因为教育技术的赋能,教学内容还可以实现录播、回放和查找等多种功能,方便学习者后期研习和反馈。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专属于某个特定人群的做法,也渐渐地让位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在线学习方式。

  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疫情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贯彻“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各大高校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1291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1 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带头上线,4.1 万门各类在线课程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本科 12 个学科门类、高职 18 个专业大类。(吴岩,2020:7)据统计,我国现有12,500多门慕课,2亿多人次在学习慕课,不仅学校在用,全社会都在用。(吴岩,2019:5)疫情期间,全国开课门数达94.2万门,在线学习人次高达11.8亿。如前所述,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共享开放、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去专有化的特点,既可降低此次疫情对教学秩序的干扰,又能打破了教育资源的专有与垄断。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赋能的大数据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这些特征还赋予了翻译在线教学的跨学科与跨媒介的多模态属性,进而大大激发了翻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效提升翻译课堂的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翻译教育界对在线开放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建设与投入的力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覃军、向云的统计,虽然目前全国建成在线开放课程约94.2万门,而翻译在线开放课程仅有40门,所占比例不到0.05‰。教育部分别于2018年、2019年两次共认定了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翻译类仅有2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翻译有‘道’”和南京大学的“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仅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总门数的0.15%。(覃军、向云,2020:69)基于此,未来翻译教育界同仁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多加谋划,高度重视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的规划、投入、建设与管理,以应对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翻译学习者对于在线开放课程的需求。

  当然,这也为未来翻译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课程建设者和翻译学习者进行评价和考核,将是未来翻译教学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事实上,很多人对在线数字教育的质疑就是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为他们衡量在线教育质量的标准依然是教师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学生在面对标准化的试卷是否能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很显然,这种评价和考核,反映的依然是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思维。未来的翻译教学管理与翻译教学评价,如果继续用这种僵化的模式来对在线数字翻译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和考核,而不是充分利用多元立体的方式或者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翻译教学数据进行分析的话,那么也许疫情是过去了,翻译教育可能又将重新回归至原初的“离线状态”。然而,不乐观的情况恐怕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管理的“数字转向”和“技术转向”等新趋势并未有太多深刻与清醒的认识。大家都企盼着疫情赶快过去,教育和教学又可以重回原初的“正轨”。究其实质,恐怕还是因为人们很难突破和超越习惯思维或惯性思维。倘若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应对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那么翻译教育改革也好,新文科建设也罢,都将不过是一纸空谈罢了。


  三、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有研究者指出:“避免一种职业与其所属学科之间分裂的方法,就是要确保教学计划对学生可能寻求就业的那些行业的成员具有表面效度。”(Malmkjaer, 2004: 2)基于此,翻译专业教学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需要适时了解翻译行业的动态与需求,从而确保翻译教育与翻译行业的无缝对接。后疫情时代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翻译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等特点,积极拥抱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传统翻译教育教学的挑战,积极探索翻译在线数字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融通和创新创造理念。当然,要达成上述这些目标,翻译专业教学管理首先需要革新传统的、刚性的、守旧的习惯思维和工业化教育思维模式,充分树立分工合作、开放共享的翻译教育互联网思维、不断深化技术赋能意识和学科融合理念。同时,全面推进翻译专业在线数字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充分对接职业化与市场化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构建翻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一)对教育者而言,需要充分尊重在线数字教育和互联网学习的特点,秉持开放共享的姿态,努力构建翻译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资源,灵活使用文字、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多模态介质,让多模态课件、慕课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远程指导成为教学新常态。鉴于此,翻译专业教师需要在翻译在线课程建设方面早作规划,及时调整和尽快适应后疫情时代翻译教学方式的新变化,做好在线课程的团队建设、技术储备和课程设计,努力提升翻译学习者的远程在线学习兴趣和翻译课堂线上线下的教学质量。不言而喻,要培养高端的翻译人才和语言服务人才,从教学输出和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淘汰低阶的、陈旧的、单调的“水课”、打造高阶的、创新、融通的“金课”,同时开发各类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形式的在线翻译课程,并使用翻转课堂等各种混合教学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对翻译教学和译者教育采取全面的形成性教学方法,才能使未来的译者在这场深远的变革中生存下来。(Ulrych,2005:22)而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后疫情时代,翻译教育的技术思维也是新时期翻译专业教师需要努力构建的创新思维能力。最新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要求设置《翻译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其中16个学时为理论教学,16个学时为实践教学。这无疑是对当下和未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果忽视这种变化和趋势,势必很难适应翻译行业和语言服务行业对于翻译专业人才的“职业化”与“市场化”需求。当然,考虑到知识分工的细化、以及大工业时代“旧文科”的“分科治学”的特点,未来的翻译教育需要更加强调教师团队建设的“多元和谐”和“团队精神”。(王寅、王天翼,2019:276)

  (二)对学习者而言,后疫情时代注定是一个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时代。除了书本知识外,学习者还要拓展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甄别、选择、加工、整合、重组、传播、在线交流、合作共享、创新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此外,学习者还需要正视一个事实:“数字化正在改变创业机会和创业实践的场所。”(Baierl et al., 2019: v)据报道,我国企业分布结构呈“金字塔”形状,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构成了塔基和塔底。他们贡献了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吸纳了全国9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高学功,2019:105)换言之,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到这些小微企业去工作,而小微企业是最灵活、最容易变换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创新创业场所,也是数字化、智能化和技术化特征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学习者应努力构建自己跨专业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以及各种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按照吴岩的说法,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养精通一门外语、会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吴岩,2019:5)对于翻译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则应充分树立“翻译+专业”以及“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学习理念和职业愿景。

  (三)对管理者而言,则需要构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教育思维。切实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对后疫情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调适。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校内交叉培养、校外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加强政产学研各机构各部门和院系间、学校间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要加强翻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顺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推动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翻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尤其需要加强翻译与传播、翻译与出版、翻译与技术、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翻译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的交互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建设学习中国、质量中国、公平中国和创新中国贡献翻译专业的智慧。其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摒弃工业化教育思维,不以一纸试卷论英雄,而要着力构建翻译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开放性特点,考察学习者能够完成什么样的翻译任务、翻译研究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验报告或翻译调查报告?能够解决哪些真实的翻译问题?是否具备元认知能力、职业翻译思维和职业翻译能力?而在线数字考核则可以包括点名、留言、弹幕、评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当然,后疫情时代的翻译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来自语言服务行业的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最后,从翻译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鉴于当前翻译在线数字教育的高校实际,以及大数据时代和新文科背景的当下语境,高校、在线数字教育企业(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未来的后疫情时代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组建高校翻译慕课联盟和高校翻译在线数字教育联盟,共同推动翻译专业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

  面对翻译教育的新变局和新特点,以及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四川外国语大学结合自身翻译教育的校本实际,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翻译专业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尝试性地做了以下工作:

  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外文局、中国网、中译语通、重庆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共建了“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和“重庆国际形象大数据传播研究中心”,主动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精心打造了翻译人才培养的“3+1+1”本硕连读国际化项目和“1+1”的双硕士国际化项目,积极探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维度和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新通道。于此同时,学校与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医院联合创建“海扶医学翻译人才教改班”,并在校内与西班牙葡萄牙语系联合共建了“英(语)西(班牙语)复语卓越翻译人才教改班”。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多元环境。

  2. 创新翻译实践平台。学校分别与海扶医院和中国网共建有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医学翻译人才与外宣翻译人才实习实训的新模式。同时,学校正在建设基于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商贸与会议同传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重庆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并尝试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成后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将融多语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课程建设、成果孵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力对接翻译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需求,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 创新翻译课程体系。在翻译在线数字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目前与政产学研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建了《国际话语译介》《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与传播》《翻译项目管理》《西方人文》《焦点小组讨论口译》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及《翻译名家讲堂》《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翻译与技术》《翻译与科普》等专业讲座类型,努力拓展翻译在线数字教育的广度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厚度,积极推进立体多元的翻译课程体系建设。

  4.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学校教师使用“蓝墨云”“雨课堂”等移动终端智慧教学工具,积极探索课前点名、问卷调查、课堂讨论、学生自测、学生互评、资源共享、现场作业、课堂测试等多元评价手段,逐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从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智能化转变。除此之外,学校早在数年前就启动了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多元化评价模式,打造了翻译研究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作品认证等多种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充分发掘翻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构建人才培养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无疑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把握新时期翻译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应对翻译专业教学管理的新变局、如何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都是摆在翻译教育学界的一系列新课题。在“大格局”“大外语”和“大融合”的当下和未来语境中,翻译专业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翻译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全面推进翻译专业在线数字教育、充分对接职业化与市场化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构建翻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影响与机制研究”(19XWW002)与重庆市第六批研究生优质课程“翻译研究方法论”之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学功. 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0):105-106.

  [2]黄友义. “一带一路”和中国翻译——变革指向应用的方向[J].上海翻译,2017(03):1-3.

  [3]覃军、向云. 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反思[J]. 中国翻译, 2020(4): 67-75.

  [4]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5]王寅、王天翼.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6]吴岩. 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3-7+90.

  [7]吴岩. 应对危机  化危为机  主动求变  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20(04):4-16+60.

  [8]习近平. 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J].商业文化,2018(35):8-11.

  [9]朱一凡、管新潮.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04):37-45.

  [10]Baierl, R. et al. Preface [A].In Baierl, R. et al.(ed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Interfaces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Entrepreneurship[C]. Cham/Berlin: Springer, 2019: v-ix.

  [11]Cronin, M. Translaiton in the Digital Age[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13.

  [12]Hufford, Jon R.. Assessment Methods of Student Learning in Web-Based Distance Courses: A Case Study [A].In Moore, Joi L. &Benso, Angela D.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f Distan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C]. Rijeka: InTech, 2012: 185-208.

  [13]Jiménez-Crespo, Miguel A.. Crowdsourcing, Corpus Use, and the Search for Translation Naturalness: A Comparable Corpus Study of Facebook and Non-translated Social Networking [J].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2013, 8 (1): 23-49.

  [14]Malmkjaer, K.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A]. In Malmkjaer, K. (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4: 1-7.

  [15]Seldon, A.& Abidoye, O. The Fourth Education Revolution [M]. Buckingham: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Press, 2018.

  [16]Strielkowski, W.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Academia and Higher Education [O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0684703 (accessed on 28.08.2020).

  [17]Ulrych, M. Training Translators: Programmes, Curricula, Practices [A]. In Tennent, M. (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5: 3-33.


  [作者简介]:胡安江,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联系方式]:1251524220@qq.com 


 

翻译
点击在线
瑞科上海翻译公司
电话:021-63760188
电邮:sh@locatran.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裕德路126号氪空间大楼2128室
瑞科南京翻译公司
电话:025-83602926
025-83602369
电邮:info@locatran.com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路常发广场3号楼825-829室

瑞科翻译公司专注翻译20年,是一家专业的人工翻译公司,潜心打造优质翻译服务品牌!
©2004-2024 LocaTr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瑞科(上海、南京)翻译公司所有        沪ICP备09017879号-4